极端气候多发情况下,国家能源安全因如何调整?
作者:华阳绿建 发布时间:22-08-26 11:08:00 浏览次数:503
为了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煤炭的去除过程要循序渐进,替代过程不能太急,以免出现“煤荒”。
近期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四川电力供应和保障形势严峻。这也警示,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中国的能源安全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应对。
单一能量形式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
四川水电占80%,火电占10%左右,能源结构比较单一。当水电产能大幅减少时,即使火电超负荷运行,也难以满足能源系统的稳定需求。
为了实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能源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清洁能源的比例在增加,煤炭的比例在逐步减少。
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系统受包括极端天气在内的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影响的风险增加。
目前水电、光伏发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天气。去年,东北地区的风力发电能力受到季节性风荒的显著影响。迎峰度夏期间,风电出力不足额定值的1%,可再生能源供应能力受天气影响严重。今年,极端高温的影响导致水电出口大省四川电力紧张,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充足及时的电力供应是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能源系统安全的基本保障。但单一的能源供应形式不足以支撑能源系统的正常运行,“风、景、火、水、核电”等多种能源共存互补,保证能源系统的稳定供应。
不仅国家层面的能源结构需要多元化、合理匹配,实际上省级层面的能源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川、云南和湖北是中国水力发电量最大的三个省份,水力发电量超过全国的一半。目前,我国风电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甘肃等地,甘肃酒泉是世界大型风电基地。中国8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北方,10%分布在西南,而经济最发达、能源需求最大的长江经济带只有1.8%左右。
可以看出,各种形式的能源在不同地区有着明显的优势,它们在地区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会有所不同。区域能源结构应考虑抗风险能力。
区域间能源分配可以增强能源系统的稳定性。
中国的能源分布不平衡,能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和能源需求最强烈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供需平衡必须通过区域间的能源分配来实现。比如内蒙古、云南、山西等省份肩负着电力输出的重任,将电力分配给广东、浙江、山东等电力缺口较大的省份。
从能源效率的角度来看,电力输送比煤炭运输更经济有效。然而,清洁能源如水、风、光等。具有本地发电的特点,所以也需要通过电网进行输送和调配。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大电力交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设和完善智能电网,电力配置能力大幅提高。在极端天气会导致供应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反向调配来调节供应保障。
比如,前几天,安徽与浙江、上海等地签订了高峰时段电力替代互助协议,加强了区域能源协调,实现了余缺互助。白天,安徽电网增加对外供电;晚上浙江等省协调部分电力支援安徽,效果不错。
但目前跨区域调配运输仍存在不足,双向运输的调节弹性不够。
高温期间,在川渝应急响应机制下,电力部门通过德保DC、川渝互联等8条输电通道持续向四川送电,仍不能满足用电需求,说明应急调配能力仍有短板,反向调配能力不足。
因此,跨区能源运输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跨区长途电力运输能力,是稳定能源供应的重要保障。
中国正在逐步加快能源系统转型的步伐,绿色电力正在逐步取代火电。随着极端天气风险的增加,也给能源系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加强能源的短期和长期风险预测能力,协调各种能源的供应比例;同时,也要注重能源分配和调度,满足供需平衡。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为了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煤炭的去除过程要循序渐进,替代过程不能太急,以免出现“煤荒”。
光和风要完全取代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预计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比重将提高到25%左右,煤炭消费有望在2030年达到峰值。这样,规划既考虑了经济转型,又考虑了基于确保能源自给和应对各种不确定风险的能源安全考虑。
近期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四川电力供应和保障形势严峻。这也警示,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中国的能源安全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应对。
单一能量形式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
四川水电占80%,火电占10%左右,能源结构比较单一。当水电产能大幅减少时,即使火电超负荷运行,也难以满足能源系统的稳定需求。
为了实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能源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清洁能源的比例在增加,煤炭的比例在逐步减少。
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系统受包括极端天气在内的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影响的风险增加。
目前水电、光伏发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天气。去年,东北地区的风力发电能力受到季节性风荒的显著影响。迎峰度夏期间,风电出力不足额定值的1%,可再生能源供应能力受天气影响严重。今年,极端高温的影响导致水电出口大省四川电力紧张,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充足及时的电力供应是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能源系统安全的基本保障。但单一的能源供应形式不足以支撑能源系统的正常运行,“风、景、火、水、核电”等多种能源共存互补,保证能源系统的稳定供应。
不仅国家层面的能源结构需要多元化、合理匹配,实际上省级层面的能源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川、云南和湖北是中国水力发电量最大的三个省份,水力发电量超过全国的一半。目前,我国风电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甘肃等地,甘肃酒泉是世界大型风电基地。中国8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北方,10%分布在西南,而经济最发达、能源需求最大的长江经济带只有1.8%左右。
可以看出,各种形式的能源在不同地区有着明显的优势,它们在地区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会有所不同。区域能源结构应考虑抗风险能力。
区域间能源分配可以增强能源系统的稳定性。
中国的能源分布不平衡,能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和能源需求最强烈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供需平衡必须通过区域间的能源分配来实现。比如内蒙古、云南、山西等省份肩负着电力输出的重任,将电力分配给广东、浙江、山东等电力缺口较大的省份。
从能源效率的角度来看,电力输送比煤炭运输更经济有效。然而,清洁能源如水、风、光等。具有本地发电的特点,所以也需要通过电网进行输送和调配。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大电力交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设和完善智能电网,电力配置能力大幅提高。在极端天气会导致供应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反向调配来调节供应保障。
比如,前几天,安徽与浙江、上海等地签订了高峰时段电力替代互助协议,加强了区域能源协调,实现了余缺互助。白天,安徽电网增加对外供电;晚上浙江等省协调部分电力支援安徽,效果不错。
但目前跨区域调配运输仍存在不足,双向运输的调节弹性不够。
高温期间,在川渝应急响应机制下,电力部门通过德保DC、川渝互联等8条输电通道持续向四川送电,仍不能满足用电需求,说明应急调配能力仍有短板,反向调配能力不足。
因此,跨区能源运输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跨区长途电力运输能力,是稳定能源供应的重要保障。
中国正在逐步加快能源系统转型的步伐,绿色电力正在逐步取代火电。随着极端天气风险的增加,也给能源系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加强能源的短期和长期风险预测能力,协调各种能源的供应比例;同时,也要注重能源分配和调度,满足供需平衡。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为了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煤炭的去除过程要循序渐进,替代过程不能太急,以免出现“煤荒”。
光和风要完全取代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预计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比重将提高到25%左右,煤炭消费有望在2030年达到峰值。这样,规划既考虑了经济转型,又考虑了基于确保能源自给和应对各种不确定风险的能源安全考虑。
下一篇:
我老公想投资光伏,靠谱吗?